
东方蜀中:以茶入诗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茶诗
郑板桥因茶结缘
“扬州八怪”之一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也是一位嗜茶的文人,与茶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他喜欢喝茶,认为茶可以清心除烦,所以诗中有“除烦苦茗煎新水”的感慨,同时,他还认为品茗是清雅之事,“此间清味谁分得,只合高人入茗杯”。郑板桥曾在一幅画上题词:“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说出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有趣的是,郑板桥的传奇婚姻也是因茶结缘,成为一段美谈。
郑板桥写了不少茶联、茶诗,是我国茶文化中的珍品,其中一首《家兖州太守赠茶》,原诗如下:
头纲八饼建溪茶,万里山东道路赊。
此是蔡丁天上贡,何期分赐野人家?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州时,福建建安人郑方坤任兖州知府,二人为诗文挚友,郑知府曾赠送建溪茶八饼,板桥遂以诗回报。“头纲八饼”特指惊蛰前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贡茶,苏轼即有诗云:“上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建溪在福建省,建溪两岸产的茶称建溪茶,诗中用宋代蔡襄、丁谓监制进贡的龙凤团茶的历史典故,比喻建溪茶之佳,并自谦地问友人,这样的珍品你怎么舍得送给我这样的“野人家”?这首看似简单的答谢友人赠茶的诗,于忐忑间道出了郑板桥暗自喜悦的心情。
“七碗茶诗”绝古今
在古代诗人留存的寄茶诗中,最有名的要算唐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惠寄新茶》,常常被人用为典故,戏称为“七碗茶诗”。全诗如下:
日高丈许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花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掩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获得苏息否?
“玉川子”是卢仝的别号,和陆羽的别号竟陵子、桑苎翁,都常常被唐以后的人用为典故,其好茶的程度可与陆羽并称。他在“七碗茶诗”中不仅讲透了饮茶的切身感受,而且在饮茶的冷静淡泊中,忧虑到了“堕在颠崖受辛苦”的茶农,这与诗人卓著的诗才和接近民间的生活境遇是有着千丝万缕 联系的。古人就是在这种寄往送来中寻得一份人间温情,因此愿意借助“茶”这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歌之,颂之,饮之,叹之,进而深入引发,借题发挥,留下更多的是茶香之外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好寓意和人生况味。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