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文:做川派竹编鸟笼,不做笼中鸟
对于父亲,王明文十分敬仰。放下手中的活,王明文娓娓道来。王明文的父亲王修其是现代古城鸟笼创始人,被人尊称为“王伯”。父亲编制的鸟笼都是价值上万的精品,每年都有无数人慕名而来,皆以收藏王伯手制的鸟笼为荣。“我父亲原本只是一个农村里的竹编艺人,平日靠编织提篮、猪笼、簸箕这些日用农具为生,一次偶然的际遇让他接触到了竹编鸟笼这个东西。”王明文说,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的父亲到彭县去赶场。途中,一个制作精良,造型优美的竹制红皮鸟笼让他颇感震惊。在当时的父亲眼里,竹编仅仅只限于日用农具,而这个鸟笼以同样的取材,却展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艺术造型,这深深地触动了他对这门手艺的认知欲望。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父亲用身上所有的商品换得了这个鸟笼。“当时,这种纯观赏性的鸟笼在农村算个稀奇的东西,村上好多人都来看。”王明文笑着回忆,有些人说这个鸟笼像是民国时期的物件,从前古城镇周边做这种鸟笼的手艺人很多,也是当地名噪一时的产业。可是后来,鸟笼不知何时被冠上了旧社会“玩物”的帽子,往后也没几个手艺人愿意做。渐渐地,鸟笼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王明文说,尽管在当时鸟笼的名声不太好,但父亲却完全被它的艺术性深深吸引,没日没夜地琢磨,把它拆了又装,装了又再次拆开。“我就在旁边打打下手递下工具,有时候还听他讲两句其中的原理。”直到有一天,父亲手提两只鸟笼站在他面前时,王明文才发现,父亲居然真的将鸟笼做了出来。“先是拿到鸟市尝试着卖了一些,然后还真的有人找到家里来买。”王明文回忆在父亲的带领下,村里做竹鸟笼的人越来越多。受他影响,身为儿子的王明文,更是对竹编制作工艺疯狂地着迷,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相关:手工艺]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李彦] [编辑:成都热线
]

- 上篇文章:右耳:葱油拌面 面面生趣
- 下篇文章:成都新华公园罚款1万禁止抽陀螺“铲牛牛”曾有陀螺200斤

成都商报新闻热线:
028-86612222
028-86612222
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
028-86969110 96111
028-86969110 96111
四川4台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热线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5587777 85555046
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原33频道):
028-88881890
028-88881890
成都电视台5频道成都全接触新闻热线:
028-84321999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