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把握好“稳”与“进”的辩证关系
“进”的表现是什么?
第一,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效益提高、发展可持续性增强,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
要在产业结构上继续优化。努力实现高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个占比提升。目前,成都工业大而不强,缺乏知名品牌,成都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亟待提升,产业竞争力、创新力、品牌化是当前需要着力补上的短板。要继续加大工业投资力度,争取工业投资占投资的比例超过30%。依托成都优势科技资源,加快培育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注重产业成链条、成集群发展。同时,高度重视用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式改造提升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提高产业话语权。服务业要着力改变生产性服务业不大、生活性服务业不强的格局。牢牢把握住金融、文创、软件、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发展机遇,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要在发展动力上继续优化。从以要素驱动为主逐步转向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为主,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从根本上讲,是要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的活力,全面创新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贸试验区建设、人才制度改革均是释放经济活力的关键点,应有更大突破性进展。
要在发展质量上继续优化。一方面,成都市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兜底保障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成都市民获得感更强。另一方面,水、大气、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治理,PM2.5浓度进一步下降。低碳产业体系加快建立,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生活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第二,城市空间优化。形成布局合理、组织高效、宜业宜居的城市空间,夯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载体。
空间形态要向“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转变。持续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加快棚户区改造,改善市民生活环境,使中心城区更加适应新的产业发展和人文居住要求。
天府新区加快高端产业聚集,大力建设成都科学城,做强城市新兴极核,逐步改变千百年来单中心、圈层式、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模式。完善提升都市组团和卫星城公共服务和产业配套,形成“独立成市”“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破解“大城市”病。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