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谭良啸:大门高悬“汉昭烈庙” 缘何却叫“武侯祠”?
2014-05-15 08:58:51  |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 

幕后揭秘二

隋朝初年刘备墓刘备殿武侯祠合一  

公元347年,东晋大司马桓温征蜀,蜀平,准备把成都的少城拆除。动工之时,桓温见到了诸葛亮时期的一个小吏,是一个百余岁的老叟。他问道:“今人谁可与诸葛武侯相比?”老叟说:“丞相在时,人们并未觉其有异。待其死后,都觉得再也无人与之相比了。”桓温听罢很是感慨,于是在拆除少城时,单单留下武侯祠以顺从蜀中百姓对诸葛亮的尊崇。南北朝时,有一天,齐高帝萧道成梦见益州(今成都)有天子仪仗。他命令益州刺史傅覃把刘备的庙重建。在公元5世纪前后,武侯祠出现在刘备庙和刘备墓的旁边,是从少城迁来还是新建,史料不详。但是由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君明臣良关系,人们认为他们死后应该在一起。三者合一的状况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广泛认可。

到了唐代,武侯祠成了一处天下闻名的游览胜地。杜甫《古柏行》“先主武侯同秘宫”,李商隐《武侯祠古柏》“蜀相阶前柏,龙蛇捧秘宫。荫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等诗句,真实地描写了武侯祠与刘备墓、刘备庙相依比邻的情境。到唐元和四年(809年),进士出身的武元衡到成都任节度使。他游览了刘备庙、武侯祠后,很是推崇诸葛亮。他请自己府中的才子裴度(后来成为30年宰相)为武侯祠撰写了一篇文辞华美的碑文,又请大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命笔书写,令名匠人鲁建刻石,立了一通《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因此碑文好字好刻得好,所以后人称之为“三绝碑”。至今,这通三尺多宽、一丈多高的大碑仍立在祠内供游人观瞻。虽然在明初拆毁了武侯祠,诸葛亮的相也搬到了刘备庙里,只留下了刘备庙和刘备墓,但是我们还是把这里称作武侯祠。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时,以两大殿君臣合庙的形式将武侯祠固定下来,形成了现在三者合一的规模。其间,无论武侯祠的迁入、拆除、合并,但是老百姓始终把对君臣合庙的景点叫做武侯祠。

本文共4页 1234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赵斌
点击阅读更多【武侯祠】新闻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小小讲解员带你体验中秋传统习俗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武侯夜话”文化讲座周五开讲
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挂牌成立
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 成都武侯祠上演“百家讲坛”现场版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城南遗韵——刘东父书画作品展开展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国小学堂”精彩开讲
武侯祠博物馆小小讲解员成亮丽风景线
武侯祠2015成都大庙会专家鉴宝 市民纷纷携“宝”而来
[下篇文章] 成都本地商业银行“房贷难”目前有所缓解利率依然上浮
[上篇文章] 成都市召开“城镇化与减灾”系列研讨会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