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除了我们熟悉的锦江龙舟赛与粽子,从唐玄宗、杜甫、苏轼、陆游、杨慎这些历代诗人的大作中,可以找到昔日的端午味道;而脍炙人口的清代竹枝词中,直白的语言又告诉我们清代成都的端午风俗;在“湖广填四川”中来到四川的客家人,端午传统礼俗源自中原古风。阅读这些经典,走进东山客家,给我们一个古风弥漫的端午。
历代诗人笔下的成都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五”或“重五”。端,正也,始也,五,与午相通,因此,“端五”亦称为“端午”“重午”。
端午之俗,历史悠久。最初与远古先民祛邪、除毒、避瘟、止恶等观念相关。到汉代,与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七夕、重阳、腊日等中国传统节日一起形成定制,延续至今。
关于端午的禁忌,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专有记载,“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五日当天不晒荐席”。《荆楚岁时记》也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盖屋。而端午节的习俗众多,与节令气候密切相关。煎兰汤沐浴、采制草药、采菖蒲、艾叶、剪艾虎钗于头、悬于臂镇祟辟邪、制作雄黄酒、祛毒杀虫、贴天师符、钟馗像、佩香囊、系五色丝、避兵缯、长命缕、吃粽子、赛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