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400-633-4033
经典与民俗中的成都端午 《诗经》时代的中原遗风
2014-05-31 14:11:36  |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 

就其实而言,粽子本是上古中国人的祭祀之物。《诗经》说:“杀时牡,有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意思是说 杀了那头头角雄美的大公牛,遵照先人传统,用以祭祀;《诗经·豳风·七月》说:“称彼觥,万寿无疆”,意思是说,要用双角弯弯的牛角杯畅饮,才能表达祝福的厚意。可见,在上古时期,人们质朴的审美以角为贵,角是人神沟通的灵物。所以,上古时期人们在采用五谷祭祀社稷神时,也就用楝树叶将五谷包裹成动物之角的形状了。随着这种高高在上的祭品逐渐演变为一种食俗时,其包裹的植物叶,也随地域的不同而发生若干的变化,苇叶、麻竹叶、桂竹叶、月桃叶、芭蕉叶、荷叶,不一而足。其主要食材构成,北方过去是黍,南方为糯。

按照中国古代历法,五月为仲夏之午月,而午月伊始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日子。午午相重,“午”与“五”通,端,初始也,赋予历法数字许多神秘臆想的中国古代人为此将这一天称为“端午”。农历五月之初,正是草木长势旺盛的时节,绿风浩浩,大地如歌,是那么欢欣,那么怡人。但在上古国人的心目中,五月却是“恶”月,端午更是五月里最不吉利的一天。古人之所以对五月深恶痛绝,是因为此时节渐入热夏,湿热弥漫,瘟疫流行,迅速滋生的蚊蝇、蛇蝎、蜈蚣等开始播害人间。于是,古人除了用粽子祭祀土地社稷,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外,也将散发辛香的艾草、菖蒲、青蒿悬挂门前,并在室内洒雄黄酒,以驱除“五毒”之害。

也正因为此,这些植物的名字也就很早记述在了《诗经》之中。《诗经》中,菖蒲是与人类最早的粮食荷联系在一起的——“彼泽之坡,有蒲与荷”的句子;艾则与对爱人的思念连在一起——“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里的“萧”就是青蒿。在植物灵崇拜的年代,因为它们的异香和药用价值,使之成为上古中国人最早的图腾偶像,也是后来神圣的祭祀用品。

本文共7页 1234567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刘晓凤
点击阅读更多【端午】新闻
2015年端午小长假第一天 成都中短途公路客运火爆
青羊区2015年少城街道端午活动全民“粽”动员 民俗乐翻天
2015端午节四川省内各大景区游客增长 降雨难挡出游热情
今年端午晚到18天  成都今明有阵雨后天结束降雨
端午节高速公路不免费 四川G42沪蓉高速等8条道路施工管制
2014端午小长假人气排行榜出炉 成都、九寨沟排名跻身前十
2014端午小长假第一天 成都铁路公路迎来客流高峰
成都社区组织端午活动 粽香飘万家 喜迎端午节
[下篇文章] 成都市中心摩诃池旁发现疑似前蜀皇家园林水井遗址
[上篇文章] 川剧经典折子戏《秋江》丑角脸上为何总有一块“豆腐块”?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