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400-633-4033
经典与民俗中的成都端午 《诗经》时代的中原遗风
2014-05-31 14:11:36  |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 

魏晋时期,端午增加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涵,在山西一带传为纪念介子推,吴越一带传为纪念伍子胥,会稽一带传为纪念黄娥,楚地则为纪念屈原。因为屈原高尚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各地人民普遍认可,逐渐取代其他历史人物。之前已有的民俗活动被重新解释,比如粽子是为赶走水中蛟龙,龙舟竞渡是为打捞屈原遗体,人们不深究这些说法的可信与否,只是借助这样的活动寄托对诗人的崇敬之情,产生广泛深入影响。端午之俗与纪念屈原的故事结合,使得这一传统节俗获得了新的内涵和文化意义,获得生命力,一直沿袭至今。

其实端午节不仅在民间广泛流行,也受到皇帝、官员和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历朝历代吟咏端午的诗作很多:曾巡幸成都的唐明皇李隆基在端午节当天在皇宫大宴群臣,作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可见宫廷端午习俗与百姓无异。“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则多了对大臣、国家前途的殷切期望。这在另一首《端午》诗中表达得更为直接“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提到当时系五色续命丝、吃粽子等端午习俗,皇帝端午会宴请群臣,庆祝佳节,可见对此节重视。

诗圣杜甫也留下了反映唐代宫廷端午习俗的诗作。杜甫任左拾遗时作的《端午日赐衣》:“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表达沐浴皇恩的激动心情。在《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贺端午。”亦提及端午赐衣习俗,反映的都是唐代宫廷对端午的重视。

本文共7页 1234567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刘晓凤
点击阅读更多【端午】新闻
2015年端午小长假第一天 成都中短途公路客运火爆
青羊区2015年少城街道端午活动全民“粽”动员 民俗乐翻天
2015端午节四川省内各大景区游客增长 降雨难挡出游热情
今年端午晚到18天  成都今明有阵雨后天结束降雨
端午节高速公路不免费 四川G42沪蓉高速等8条道路施工管制
2014端午小长假人气排行榜出炉 成都、九寨沟排名跻身前十
2014端午小长假第一天 成都铁路公路迎来客流高峰
成都社区组织端午活动 粽香飘万家 喜迎端午节
[下篇文章] 成都市中心摩诃池旁发现疑似前蜀皇家园林水井遗址
[上篇文章] 川剧经典折子戏《秋江》丑角脸上为何总有一块“豆腐块”?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