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
【重点推荐】
李劼人笔下清末、民国的成都面貌,已渐渐远去,幸而他为这座悠闲与困窘并存、风雅与粗糙杂糅的城市,留下了脉络清晰、场面宏大的风情画卷。他对乡土的眷恋、热爱,力透纸背。
有过李劼人的成都,让人为之骄傲。
成都的街道与方言
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等小说,以成都及近郊乡镇为背景,里面的所有街名、地名,都用实名:蔡大嫂和罗歪嘴居住的天回镇在城北,他们流连忘返的东大街一直是成都人熟悉的商业街;郝又三家的公馆在暑袜街,葛寰中的公馆在北纱帽街;郝家老少的轿子穿过柳荫街去青羊宫赶庙会……小说里散布着老成都的地图,那种亲切感难以言说。
更亲切的,是书中男女老少那口标准的成都话。李劼人笔下人物的谈话口吻,自然上口,鲜活灵动。视身份的差异,还有“上流社会”和底层市民两套迥然不同的语言,时而泼辣、粗野,时而曲折、机趣。看到只有成都人才能领会准确涵义与微妙潜台词的方言停留在书面上,以那么明白晓畅、富于表现力的方式被复活,阅读时有异样的快乐和莫名的骄傲。李劼人为那些方言词汇写的注解,往往追根溯源、引经据典,读来饶有趣味。
从死水微澜到轩然大波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三部曲以内陆都会成都为背景,描绘了清末不同社会力量与新旧观念剧烈碰撞、交锋的微妙、惊险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