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李先生自己介绍,《死水微澜》以成都郊外一个小乡镇为主要背景,反映1894年到1901年(即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时),内地社会教民与袍哥两种恶势力的相激相荡;《暴风雨前》则从1901年写至1909年,即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智渐开,改良主义者的维新运动勃兴。作者着力描写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当时社会专制、腐败、蒙昧状态的激忿、厌恶,与随之而起的一系列行动;《大波》则以时而细腻、时而寥廓的笔触,以候补知县黄澜生及其交游的官绅阶层的经历,再现了1911年波澜壮阔的辛亥保路运动。
《大波》以黄太太与楚用的恋情为主线,牵出翻滚涌动的时代波澜。黄澜生、孙雅堂等几个虚拟人物,基本上是保路运动的旁观者,虽然有时也想投机,或偶尔被动地“客串”一回配角。他们的观望、担忧、惊惶和游移,反映了当时官绅阶层的心态和作为。黄太太和楚表少爷的不伦之恋,风情摇曳、起伏跌宕;此外,各色人等或优裕或局促的日常生活,男人在官衙的出入,女人在商业场等繁华街区的流连,诸种场景,也写得家常、自然。小说中涉及当年成都街市铺面、吃穿用度、人情世态的文字,尤其风趣灵动,精确透彻。
《死水微澜》和《暴风雨前》同样细致入微地反映了起伏跌宕的社会风潮,前者非常成功地塑造了罗歪嘴和蔡大嫂这对刚烈泼辣、性情特异的恋人;后者用郝又三在官绅圈子的出入周旋,用他无意间在贫民区收获的艳遇,令他自由穿越于公馆、府衙、学校、陋巷,巧妙反映了清末成都各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世纪末的世态人心。士绅、官僚、市民、军人在清王朝摇摇欲坠、变局来临时,或向往、或忧虑、或惶恐、或骑墙的心态,被展露得淋漓尽致。这两部小说里,微泛波澜或急风暴雨般的时代风潮,看似作为背景存在,并未刻意铺陈,但人物的命运却与之休戚相关。这一特征在《死水微澜》里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