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400-633-4033
成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小规模 组团式 生态化
2014-07-02 21:47:48  |  新闻中心 都市生活成都生活 

突出生态本底

实现安居美梦

在周河扁安置点,记者看到,建筑群体被设计师巧妙排布在山林间,与周边山林、竹林融为一体,一种富有多种元素的生态美景让人陶醉。村民住在新居后,在房前屋后间种上了莴笋、白菜等绿色蔬菜,色彩各异的花卉也把这里装扮得分外美丽。

“像周河扁这样的安置点,是邛崃市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理念规划打造出来的。”据邛崃市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充分保护和利用以川西林盘为代表的生态环境,该市转变了农村房屋夹道修建,行列式、军营式布局的传统观念,按照“四态合一”的要求,突出生态本底,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建设,形成错落有致的布局,保持了聚居点的原生态风貌,形成了生态和谐的新社区。

新型城镇化

推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重建,如今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夹关镇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镇将依托天台山和平乐古镇的辐射作用,突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的双重功能,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将夹关镇建设成为以“夹门水寨、多彩茶乡”为主题的全产业链的现代川西风情小镇。而这,正是村民发展旅游的底气所在。

一个个“小组生”安置点,正逐步成为一个个农村新型社区。据悉,邛崃在灾后重建中坚持“四个结合”:将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和“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理念,注重体现川西民居特色和保护传统民居风貌,构建产村相融的现代新村;与生态移民结合,结合地灾避让,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开展生态移民,引导不宜居住区的农民向城镇或集中居住区转移;与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将改革创新贯穿到灾后重建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农村改革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

本文共11页 1234567891011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赵一
点击阅读更多【城镇化】新闻
四川省统计局调查农民工不愿“农转非”首因 城市生活成本高
四川省统计局调查农民工不愿“农转非”首因 城市生活成本高
培育区域中心城市成都面临双重机遇 四川5市10县开展省级海绵城市试点
青白江区弥牟镇深化改革 在城镇化进程中保障民生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 全面放开成都之外城镇落户限制
集约发展是关键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成都如何选择?
2015四川省城镇化工作会议 到2020年四川省城镇化率达54%左右
四川城镇化工作会确定棚户区改造等2015年重点工作
成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小规模 组团式 生态化
[下篇文章] 成都经开区东拓区全球最大特种石墨制造与加工项目全面开工
[上篇文章] 中国新津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新闻通气会: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有望永久落户新津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