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风情“老少通吃”
记:你记录的其实是成都一些正在消逝的文化。
戴:的确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很多老成都的民俗在逐步消失。以前,由于没有相机等先进的记录手段,很多老的东西都没有能够系统地保存下来。文字的记录有很多局限性,这时候,绘画其实是一种非常形象也非常直观的记录方式。
我曾经画过一个童戏:“点脚班班,脚踏南山,南山大斗,米卖二斗,猪蹄马蹄,我来砍蹄。”这个游戏我小时候玩过,但是时隔太久,记忆有些模糊了。后来我查询了一些文字资料再画图,就是一群娃娃站着,把脚伸出来,一个娃娃站在中间砍蹄,唱完童谣谁脚缩慢了就被砍蹄,最后被砍的那个人又到中间去。但后来流沙河老师给我说,中间那个娃娃其实是坐着的。这就是文字记载的局限,因为你从文字上读到的东西不够形象,如果有一点细节没有记录到,还原起来可能就会有偏差。绘画表现的是一个场景的瞬间,文字叙述的是这个场景的过程,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准确地还原一个城市民俗的历史。
记:成都老风情其实是“老少通吃”。
戴:去年这套邮封首日发行的时候,主办方让我去签售。那一天我负责签字,另外还有一个助手负责盖章。记得当天我签字就签了三四千张,签得我都不知道该咋个写字了,手软了,到后来我觉得就是在画,到了最后,连画都画不圆了。
那天签售印象很深的是,买这套邮封的人里,年轻人相当不少。80后、90后都有。有一个看起来像90后的小伙子还在旁边问了我半天,问这些民俗的情况。看来年轻人对这些“老东西”也是很有兴趣的,这毕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发展脉络,它的价值是极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