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别小瞧这个实验室,它算是我们空气监测的‘航空母舰’。”超级站工作人员刘子健打趣地告诉记者,这个占地将近200平方米的超级站,装置着各种有关空气监测的高精尖仪器。“目前超级站是一期,共有三大类监测室,包括颗粒态监测实验室、光化学监测实验室、气态监测实验室等,在这里面共有30多台监测仪器,能监测项目多达150种。”刘子健说道。
超级站里的仪器,看起来并不起眼,只有伸往楼顶的采样管和电脑里不断跳出来的数据,才凸显出它的“洋气”。“这是粒径谱仪,用于测定气溶胶颗粒的空气动力学粒径,也就是PM‘整个家族’。”他指着一台银色设备向记者介绍,“不要说PM2.5,PM‘家族’从几百纳米到几十微米都能挨着个监测,并给出气溶胶数量、表面积浓度、体积浓度及质量浓度随粒径的分布情况。”
同时,一台形似圆筒的设备特别吸引眼球,它对应的天花板,空着一个四方格。“这是激光雷达,每几分钟发射一次,24小时不间断,如果是晚上,你还可以看到它发出的绿光,白天能测到8km的高空,夜间可以测到15km左右。”而这个仪器主要是观测大气气溶胶颗粒消光特性和偏振特性的,“比如消光系数越高,就表明这时有污染物的聚集。”这可以为我们的空气质量提供辅助监测。
另外,在光化学监测实验室里,一台高两米的“大数据”仪器也十分有趣。“这个是云高仪,可以为大气扩散条件,提供很好的数据支撑。”刘子健一边操作一边告诉记者,它通过不一样的图形曲线,显示天气的状况,“你看现在这个屏幕上显示的,是690m,这说明云层离地面还是比较高,扩散条件较好。而在污染最严重的时候,有时候的高度只有几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