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人气添活力
本土文化能人派上大用场
文化院坝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除了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借助外力外,如何实现在基层落地生根?崇州市文旅局局长陈玲认为,文化大院要有人气才能“活”,培养本土文化积极分子则是关键。
坐落于崇州市桤泉镇群安村的余花龙门子是按照川西林盘保护和改造要求打造的首个川西民居风格、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新景点。看中林盘悠久的历史和优美风光,崇州市将文化院坝建在了当地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四合院里。“改造过程中我们尽量保持院子原貌,老百姓在这里开展文化活动既有历史文化氛围,又真正有‘院坝’的感觉。”石奕补充道。
不久前,记者走进这所古色古香的院坝后看到,两进的四合院里有花有木,退休教师骆学林正打着金钱板讲述老故事,台下观众听得津津有味。骆学林是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退休10年来,热爱写作和表演的他根据余花龙门子的历史典故和好人好事自创了50多首金钱板。去年,听闻文化院坝招募志愿者,骆学林赶紧报了名,投身公益文化活动。他每周两次在院坝里为老百姓说金钱板、讲故事,并取名为“骆学林说书堂”。说书堂开办半年来,不仅成为当地的品牌文化活动,还培养了30来个忠实“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