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3岁的罗红来到火车北站时,是一名站务员,“那时节后成都往乌鲁木齐方向,春运期间西安至重庆,中转成都的火车,人特别多。”罗红说,一节车厢因为人太多,列车的弹簧压死了,就要清客。
乘务员搞不赢,站务员就要上车帮忙清理乘客,再改签其他列车。当一趟车人太多时,车门已经进不去了,罗红也曾在车窗帮忙把旅客推上车。
“那时春运要恼火得多,西安到重庆,途经成都的列车一般停半个小时,我还要带着一壶开水,给需要水的旅客加水。”罗红说,买票、候车都是要排长队,到了春运火车北站前就是人山人海。
如今,罗红是车站问询处的一名工作人员,随着网络、电话售票的普及,铁路客服的完善,打电话到问讯处问询的人逐渐减少,“过去一个班起码要有400至500人来问,电话根本放不下。”罗红说。
因为春运的特殊性,罗红一般都是“三班倒”,“大体估计一下,这27年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除夕夜在家团年。”罗红说,所以家里人都以她为准,有时大年二十八就团年了,有时大年二十九团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