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识
晋代起,艾蒿悬门
民俗专家介绍,挂艾草菖蒲的习俗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历史。艾草有保健的功效,而菖蒲则像一把宝剑,古时相传有辟邪的作用。端午所在的农历五月,被成为“毒五月”,所以民间会通过悬挂艾草菖蒲、喝雄黄酒等形式,驱除毒虫,驱走毒气。
据了解,早在晋代人们已经开始把艾蒿(即艾草)挂在门上。到了南北朝时代,挂艾蒿发展为挂艾人。宗懔 《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四民共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悬门户上,以祛毒气”。把从野外采来的艾蒿捆成一个人的模样挂在门上。这就是后来长期流行的挂“艾人”的习俗。把艾蒿捆成艾人,为的是提高艾蒿辟邪的功能。
提醒
小孩皮肤细嫩,注意艾叶水浓度淡一点
感冒者及孕妇不能泡艾叶澡,出疹子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端午节几大习俗
龙舟竞渡
荆楚等地的龙舟竞渡以竞技为主,苏杭等地则盛行画舫弋游。
端午食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到了唐代,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悬艾草菖蒲
菖蒲、艾草、蒜,被称为“端午三友”。端午节这天,老百姓习惯把菖蒲和艾草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中午吃饭时食蒜。
佩戴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以点缀装饰。
饮雄黄酒
雄黄本是矿物质,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有驱虫解五毒的功效。民间有将雄黄酒涂在小孩的头额、耳鼻、手足心之习,意在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