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
俊娴(武侯区)
在我的脑海里,永远定格着这样一个背影:在车站2米远处的路灯下,父亲抱着一本厚厚的技术书,坐在自带的小板凳上,借助昏暗的灯光专注读书。每每想起这个对我的一生颇有影响的背影,眼眶便有些湿润。
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我还在内江工作,每每回家,必定是坐白天重庆到成都的火车。大约晚上7点过抵达火车北站,然后坐公车至成都剧场站,再转5路公交车回家。我家毗邻三槐树街,只要外出乘车,必定在三槐树街站上下车。每当父亲算着我要回成都出差或探亲的日子,惜时如金而又想早点见到我的父亲,便会带着书和小板凳,掐着时间在三槐树街公交车站等我。那是“科学的春天”来到了的季节。对于一直专注于采暖通风专业学术性研究的父亲来说,让他有在春天里再生的感觉。虽然他已年过六旬,但却退而不休,一直致力于站在新技术的前沿,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国外该专业的最新技术资料,并将其翻译成册供同行借鉴。当我熟知父亲这一习惯后,每当车快要到三槐树街车站时,我也会在汽车上引颈相盼。于是,昏暗的路灯下那个捧书在读的父亲的魁梧背影便会突兀地映入眼帘。
回家听母亲说,其实父亲已经在车站等了我两三天了,我心中充满了感动。可惜,父亲只在三槐树街车站等过我一年。虽然父亲对该专业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同仁的高度认可,可惜父亲来不及将自己多年来对采暖通风技术的钻研结果变成铅字,便带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离开了我们。
父亲的背影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后来,无论我是在工程设计岗位还是在文字编辑岗位,父亲严谨的治学精神始终鞭策着我,我总感到有一双眼睛在默默地注视着我,让我一直不敢懈怠,鼓励着我一次次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不停地起舞,舞出自己的精彩。我想,这是父亲给予我最大的精神遗产吧,它永远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