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友芳(金堂县)
我的父亲,今年已经76岁了。就像岁月对世间所有存在悄无声息地摧残一样,在走向老年之后,父亲的状态一天天走着下坡路:他的身形变得有些佝偻,思维开始迟缓。但是,他年轻时对生活、对工作、对学习的态度,他对我们说过的那些话,就像平凡的水滴,不断浸润,日积月累,凝成我们心底最坚固的部分。
父亲生于1940年的四川金堂农村,身世坎坷。不到两岁,他的父母先后离世,全靠他的爷爷奶奶抚养长大。
生活,在早年父亲心里,投下的仿佛总是阴影。
他成绩优异,考上了县里的中学,但是家里太穷,交不起学费和每月蒸饭的2元钱。“哎,能认识两个字,会算账,就算了嘛。”在奶奶那句幽幽的叹息中,他无奈地放弃了读书的愿望。
不读书,就意味着,必须挣钱,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他去山梁上,捡落地的柑橘,找树上的蝉壳,剥壳晒干,积少成多,拿到药房换钱,补贴家用;捡些牛粪,放在自家的粪堆里,用来肥田。再大点,他就跟幺爸去种地做农活,身体较差,他常常累得气喘吁吁,种出来的庄稼,又要很久才能换回几个钱。
农村生活的残酷和艰辛,让年轻的父亲认定,必须寻找其他的出路,人生才有希望。当兵能吃上国家粮,他主动报考,可体重轻了半斤,部队不收。他又去拜师学做木工,最后凭着技能,成为中国建筑公司的正式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