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安排他管理队里的食堂。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每天中午,他要打开窗口卖饭菜票;食堂里用的柴米油盐,需要他去联系粮店菜店送过来;每天食堂的菜谱,需要他来制定;食堂里的卫生、安全和大厨们的工作状况,需要他做好管理。按现在的话说,这是一个肥缺。无论哪个环节,只要他愿意,总能找到“挣外水”的机会。但是,我的父亲从来不屑于占这点小便宜。我吃的饭,米从来都是他自己掏钱买的。他在食堂买米的时候,总是请两三个工作人员亲眼看着称重。
在父亲的精打细算下,食堂的收支每月都有盈余。于是,父亲就会安排钱购买一些米和油,按照队里职工的数量平均分发下去。他说,这食堂是大家的,赚的钱也该大家一起享受。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活清苦,每月能领到自己队里食堂发的福利,大家对爸爸的评价相当高。
几十年光阴,倏地翻过。如今我们已人到中年,父亲也从壮年走向了老年。回想起来,越发觉得,父亲的话,简单中充满了哲理,就像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就像种子,已经牢牢地扎根在我们的心里,枝繁叶茂,经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