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乡愁是什么?新津县给出了答案
2016-10-13 10:23:31  |  新闻中心 都市生活成都生活 

农村“原住民”留下来

【困局】

随着农村土地整理的大量推进,搬进小区的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城务工的农民面临着“城市进不去,农村回不来”的尴尬,而农村“空心化”以及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现象日益突出。

【破题】

对农民来说,改变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还有更有盼头的新生活。而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产业的三重引力,如同一块巨大的吸铁石,将原来不得不走出去的农民留在了自己的家园。

祝志进在成都做了十几年砂石生意,赚到“第一桶金”的他很想搞个乡村旅游项目,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直到新津县鼓励业主用林盘整治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方式拿到土地做项目,他立即回到家乡安西镇建起了颇有川西特色风貌的乡村旅游项目——渔家小院。经过一年的打造,如今的渔家小院已成为安西镇生意最好的乡村旅游基地,并让30多个本地人在家门口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30多岁的张桃即是其中一个。原来在县城火锅店工作的她,有着餐饮业的管理经验,但家里患有风湿病的母亲和上初中的孩子,始终是她一块无法解决的心病。自从有了渔家小院,她毫不犹豫地回来,“1900元基本工资加上提成,年终还有1200元奖金,收入一点不比县城里差,更重要的是,家里也照顾了,谁还愿意出去啊”,她说。

除了在家门口就业,毕业于四川美院的王植则有个更大的梦想——把家乡的乡土民俗文化保护起来。“现在农村的环境这么好,我想利用整治出来的林盘,恢复当年传统的手工艺作坊,把这些民间艺人集中在一起,打造一个集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乡村文化体验、艺术创作与作品展示、特色乡村酒店等为一体的文化创意基地!”他说。

筑好良巢,不怕没有凤凰归。新津县通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让越来越多当地农民通过就业、创业,留在自己的土地上,而越来越多“原住民”的回归,带来的不仅是农村生产力的回归,农耕文化的传承,还将让整个乡村回归正常的社会秩序,从而蓄积起更大的发展活力。

本报记者 陈泳 文/图

本文共7页 1234567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陈泳
点击阅读更多【乡愁】新闻
姚洪双:乡音不改
彭文春:种下一个故乡
成都:乡愁故地话乡愁
冯继军:我爱家乡邛崃的凤凰桥
乡愁是什么?新津县给出了答案
乡愁是什么?新津县给出了答案
锦江区包江桥村村民搬迁 最不舍的是门前那棵50岁的香樟树
锦江区包江桥村村民搬迁 最不舍的是门前那棵50岁的香樟树
龙泉驿区洛带镇宝胜村“刘家龙”传人祭祖舞龙记乡愁
宽容:两种漂泊,一样乡愁
[下篇文章] 武侯区出资17万元 帮崇州市三江镇蒙渡村贫困户修住房
[上篇文章] 世界一流现代种猪场项目将在金堂开建 由市农发投公司与正大公司共同投资建设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