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医”和“药”的脱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力的掣肘。
在2014年5月以前,郫县骨科医院药剂科主任杨川和科室的其他药剂师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何不妥:医生开具处方,病人拿单子到药房,药剂师按照方子逐一抓药。这几乎就是一个固定的工作流程,除了审核中药的配伍禁忌外,他们严格执行医生的处方。“作为药剂师,我们认识药房里的各种药,但了解得并不那么充分,比如,柴胡有全草和根茎之分,在中医上用法不同;竹叶柴胡和柴胡是两种不同的药,因为柴胡很贵而竹叶柴胡相对便宜,供应商有时用竹叶柴胡替代柴胡;还有半夏和水半夏、葛根和粉葛等等,都是有很大区别的,治疗不同的疾病,然而,现在很多药剂师并不能很好地区分,从而混淆着用,因而中药的疗效就打了折扣。”
天府新区人民医院的中药药剂科负责人段梅也有同样的感受,她说,中药炮制是非常讲究方法的,哪些药先煎、煎多长时间,然后哪些药再放进去、煎多久等等,这与药的疗效呈正比关系,“以前不懂得这些,如果处方上没有特别强调,煎药室拿了药就倒进去熬,疗效显然就受到影响。”
在中医领域,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非个案,由此中医药专家们也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