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6年全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情况报告》出炉,报告显示,城乡居民对全市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达81.18%。昨日,成都市社科院副研究员余梦秋对测评结果如何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不断提升全市公共服务水平等进行深入解读。
解读一:为何测评公共服务满意度
准确了解民众需求结构和层次
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
“为民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余梦秋介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如何,关键要看基本公共服务的受益对象是否对这些服务满意。而对公共服务进行满意度测评,可以准确地了解民众的需求结构和层次,确认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中哪些是优质的和被公众认可的,哪些是不满意的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进而促进政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只有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越高,才能说明公共服务的水平越高,只有供给与需求相互耦合,才能保证公共服务是有效供给。”
她认为,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结果要形成倒逼机制,首先需要创新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进一步丰富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绩考核内容,并在政府绩效评估中强调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指标,将推进社会治安、交通出行、食品药品安全、生态和环境、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基层组织服务、文体活动、法律服务、社会保障、农业保障服务等公共服务的工作以指标的形式加入到考核体系中。同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对评估的主管部门、评估主体、评估指标、评估方式等都加以明确和界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和交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