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化绚丽多彩 整合资源锦上添花
“成都共识”认为,“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四川与诸丝路的广泛联系,既使巴蜀文化广为传布,又使域外风物不断涌入。丝路上的茶马互市兴起于唐、盛于宋明,前蜀永陵“二十四伎乐”中的乐器如羯鼓、贝、竖箜篌等来自南亚中亚。早在西晋,中国僧人通过川黔 “牂牁道”赴印度求法。唐代玄奘经成都走向西域、南亚。无相禅师以新罗国王子之身入蜀求法,成为大慈寺开山祖师。唐代,雕版印刷源于成都,西川印子流布海外。宋代成都雕印第一部汉文佛教大藏经《开宝藏》,域外翻刻为《高丽藏》。回望漫漫丝路,四川作为丝绸之路交汇点、枢纽地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价值。巴蜀文化在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
专家们认为,时光跨越4000年,丝绸之路演变成为一个名词和符号。除了真正的丝绸之外,还有茶叶、香料、食盐、花木、陶瓷在这条道路上运输和交易。古往今来,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发展之路、和平之路。
大力弘扬丝路精神 携手共建“一带一路”
“成都共识”最后提出,四川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结合部,是内陆开放的前沿地带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依托。自古以来历史上的四川人民用智慧、勇气和汗水连接起亚欧非大陆各文明的人文、贸易、交通道路,共同铸就了我国千百年形成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正更加主动自信地参与国际人文交流,以“计利当计天下利”的精神境界,大力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目前,四川正积极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建新时期的丝路发展网络体系。
雍寒月 本报记者 王嘉 摄影 谢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