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读经典专家访谈 胡昭曦:蜀学的渊笃与健雄

2014-12-06 11:43:14 | 成都热线 | www.cdrx.net

总体而言,北宋时期的蜀学多本土之学;南宋谯定去向二程学习,尚未形成学派。因张拭随父宦游湖南等地,后来成为洛学传人,其学术再返入蜀,出现“洛蜀会同”的格局,本土蜀学遂逐渐转型以洛学为主。

记:南宋之后蜀学开始凋敝了。

胡:自宋理宗端平二年蒙古大举攻宋,至宋帝爵昺祥兴二年(1279年)旧四川全境为元朝统治,四十多年间蒙古(元)对四川长期进攻,战火在四川绵延近半个世纪,杀戮频繁,经济凋敝,人口逃亡,文化衰败,社会残破,学者大迁徙与蜀学衰落是必然的。

尊经书院:振兴蜀学 薪火无穷

记:尊经书院是你研究近代蜀学的重点。

胡:光绪十四年(1888年)冬,尊经书院所属的成都尊经书局刊印了《蜀学编》一书。尊经书院本着“绍先哲,起蜀学”的宗旨,着力传统蜀学的振兴、蜀学承先启后的发展,遂有《蜀学编》撰写编印。《蜀学编》在所列114人中,112人皆为巴蜀人氏,首列人物为西汉张宽,止于晚清范泰衡。该书所列入主传的74人中,以汉代(14人,占19%)、宋代(32人,占43%)为多,而其附传40人中,宋代有30人,占75%。附传人物均分别列在一个主传人物之后,为该主传人物之门人弟子或兄弟、子侄、孙辈等,亦有朋友,如汉代任安附3人,宋代张拭附8人、度正附3人、魏了翁附6人,明代任少海附5人。从这114人中,可以看到编者是在探讨蜀学发展的“学脉”源流,构建蜀学学统的架构。通观蜀学研究发展史,《蜀学编》是对蜀学这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域文化,第一次集中系统地进行梳理和展示。尊经书院这次编纂活动及其成果《蜀学编》,在蜀学研究史上具有拓荒和薪传的意义。特别要提及的是,尊经书院师生及其传人在经学典籍研究上成果累累,建立经学和蜀学新的学术体系,如经学巨子廖平之后,尚有刘鉴泉(咸炘,1896年—1932年)、蒙文通(1894年—1968年)、唐君毅(1909年—1978年)都是近现代蜀学大家、全国著名学术大家。他们在学术上承前启后,融汇创新,发展国学,振兴蜀学,对他们要着力研究。

本文共7页 1234567
[相关:蜀学]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成都日报] [编辑:成都热线 ]
延伸阅读
更多新闻
  • 热烈祝贺遂宁银行成都分行开业 地址: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四街158号
  • 热烈祝贺德阳银行更名长城华西银行
  • 热烈祝贺富邦华一银行入驻成都 富邦华一银行成都分行地址:人民南路四段19号威斯顿联邦大厦
成都热线官方微信号cdrxnet
成都新闻热线
成都商报新闻热线:
028-86612222
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
028-86969110  96111
四川4台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热线
028-85587777  85555046
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原33频道):
028-88881890
成都电视台5频道成都全接触新闻热线:
028-84321999
西南网络旗下网站,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4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1015798号-1
西南网络 SWNIC.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