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义奇:从红星桥(一号桥)到新南门 半城风流红星路
方孝孺在成都游历多处古迹,写有著名的《成都杜先生草堂碑》。方孝孺后不肯替朱棣(后称明成祖)起草登基诏书,被杀。后来,成都官民在蜀王府的授意之下,将昔年方孝孺在成都时所居住的街道改名为方正街,以纪念这位被称为正学先生的方孝孺,“方正”二字即是从方孝孺与正学先生而来。
马镇街:张列五办学兴教
红星路一段有一条老街叫马镇街。宋代成都设茶马交易管理之专门机构,此街为“马政”管理机构所在地;明代又称“马务街”;清代之马政司官衙即设在原蓥华寺西侧,故名“马镇街”。清朝八旗军进驻成都后,八旗骑兵驻少城,汉营马队和往来公文传递的驿站马队,集中在城东的城墙内侧(如东较场、华阳县城隍庙、马镇街),管理马队的衙门。
马镇街闻名遐迩,是因列五中学建立于此。
1904年的一个黄昏,数十名来省城的叙属(宜宾)青年学子,因求学无所,被迫困于旅社。当时在成都高等学堂求学的叙属学生、同盟会会员张培爵(字列五)闻讯后,心绪难平。他想:如果能在成都办一所专门接纳叙属学生的学校,以后就不会再让那些家乡的学子求学无门,四处流散了,而且还能把“性行端谨,英勇有为”的青年培养成为革命之主力。
他立即找到叙属籍的文化名人李宗吾、雷民心、王检恒等17人商议。他们即刻拊掌响应,决定每人先捐出1个银元作筹办经费。当17块银元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四川教育史上的一所名校就这样诞生了。
学校最先在成都陕西街节孝祠赁屋授课,拟校名为“叙府公立中学堂”,拥隆昌县举人郭书池为名誉校长,以廖绪初为监学(校长),主持校务,并在政府立案。没有教员,就请四川高等学堂的志愿者义务授课;没有教具、仪器、标本,就从叙府中学和高等学堂租借。
[相关:成都历史]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张义奇] [编辑:成都热线
]


成都商报新闻热线:
028-86612222
028-86612222
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
028-86969110 96111
028-86969110 96111
四川4台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热线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5587777 85555046
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原33频道):
028-88881890
028-88881890
成都电视台5频道成都全接触新闻热线:
028-84321999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