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菡做客成都《金沙讲坛》:温柔的能量
在四点中,我认为拥有阳光的心态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最基本要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一个情绪ABC理论,简单说就是人对一个事物的认知和情绪,并不是由事物本身直接决定的,而是经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变量,特定的生活信念和具体的生活态度对这个变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菜根谭》所述,“机动的,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举个例,我和张三同行,遇到了关系不算很好的李四,平时见面总要打个招呼寒暄几句。结果这一天我们照常与李四招呼寒暄,但李四却阴着脸视而不见。这时我就来气了,认为李四不近人情,甚至可能联想到李四是否对我不满,继而可能产生更大的矛盾。而张三却想,李四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事情,是否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帮助。你看,面对同一件事,我和张三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心态和看法。
要建设和维系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和他人亲密而协调的沟通,恐怕你首先要能够关注一下你的生活信念,它来自于更为基础的正确的三观。
眼见未必为实
光是有了阳光的心态自然还是不够的,第二点要求我们尽量客观准确地去认识一个人,这是我们跟他们进行有效沟通,发展亲密协调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对一个人的认识很重要,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带来一些偏差。打个比方,我第一次看到张三的时候,他正和人吵架,整个过程中表现得特别的自私自利、粗暴无理、出言不逊、缺乏修养,如果你带着这样的印象与他交往,会发展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呢?大多数人恐怕都会认为他并非好人,还是敬而远之为好。
但事实上,很多情况并非如你想的那样简单,我们常说眼见为实,好像没有什么比自己亲眼所见更为真实可靠,但实际上你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主观性的事实,所以眼见未必为实。仔细想想,这个过程中是谁在看?是你的大脑在看。它怎么看?它用它以往的认知经验在看。我们最后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往往不过是我们能看到的,我们想看到的,甚至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那些东西。

- 上篇文章:白郎新作《山河万朵——中国人文地脉》 在山河与地脉中取暖的人
- 下篇文章:朱殊:大都市的市民愿景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