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400-633-4033
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发现约2000万年前猬亚科新属种化石 牙齿特别食性特殊
2022-11-11 15:47:51  |  新闻中心 都市生活蓉城百态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李录博士及合作者对采自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约2000万年前地层的化石进行深入研究,最新发现一种猬亚科新属种,命名为“温都苏苏尼特猬”,其头骨和下颌特征归入猬亚科,但它牙齿特别食性特殊。

温都苏苏尼特猬模式标本为一件枕部缺损的头骨及关联下颌,是中国目前已知最完整的新近纪(距今约2300万年-2.6万年)猬亚科化石材料。其属名源自化石产地苏尼特左旗,种名献给苏尼特博物馆前馆长温都苏,相关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发表。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李录博士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介绍说,猬科动物是典型的杂食性机会主义者,它们的食谱包括昆虫,其他无脊椎动物如蠕虫、陆生软体动物和蜘蛛,甚至还有小型脊椎动物和蛋。此外,它们也进食植物的果实、种子、块根以及蘑菇。

其中,毛猬亚科偏好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已经绝灭的短面猬亚科可能更倾向于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它们具有发育的裂齿;猬亚科成员则来者不拒,它们的牙齿像瑞士军刀一样兼具切割、碾压等多种功能,正是广食性和另外两个特性——外表具棘刺、冬眠,使猬亚科成为猬科甚至整个食虫类动物之中最常见的类群,不过,研究人员的最新化石研究表明,猬亚科成员演化中也有例外。

温都苏苏尼特猬与塔钦郭勒双猬亲近种上下前臼齿对比。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李录指出,温都苏苏尼特猬就是这样一种例外——它的头骨和下颌特征毋庸置疑地使其归入猬亚科,但它的牙齿特征则迥异于其他所有猬亚科成员:新属种前臼齿和臼齿的齿尖圆钝,齿脊欠发育,尤其增大的第四下前臼齿具有强大的下原尖,下前尖退化,同时缺失了下后尖和下前脊。

这类牙齿通常具有较强的碾压能力和较弱的切割能力,即温都苏苏尼特猬具有食壳性(即进食带硬壳的食物),而食壳性在食虫类中并不常见,此前所知仅限于双臼兽科和鼩鼱科的某些化石属种。本次研究认为具有相似牙齿特征的毛猬亚科化石属种原猬属(Proterix)和恩氏毛猬(Galerix uenayae)也具有相似食性,并首次提出猬科的毛猬亚科和猬亚科具有食壳性。

他表示,新属种化石地点中猬科动物多样性非常高,除新属种温都苏苏尼特猬以外还有一两种同属于猬亚科的双猬以及两种短面猬亚科成员。温都苏苏尼特猬可能以鞘翅目昆虫或化石地点常见的陆生腹足类为主食,以避免在有限的生存空间内与其他猬科成员进行直接竞争。

同时,这次最新研究认为,不仅苏尼特猬的若干形态特征接近于毛猬亚科成员,蒙古晚渐新世的猬亚科成员地狱幼猬(Scymnerix tartareus)的形态特征也在某些方面趋近于短面猬亚科成员。在晚渐新世(约2800万年前)至早中新世(约1600万年前)这一时期内,“正是猬亚科非凡的形态可塑性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令其在与毛猬亚科和短面猬亚科的竞争中逐步占据优势。最终,毛猬亚科偏安一隅,短面猬亚科全部灭绝,而猬亚科繁盛至今。”李录说。中新网北京11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

本文共1页 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作者 孙自法
点击阅读更多【科研】新闻
《自然》公布影响2022年科学进程十大人物 北京大学基因组学研究人员曹云龙入选
《通讯-生物学》生态学研究论文:感染寄生虫的狼更可能成为狼群首领
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发现约2000万年前猬亚科新属种化石 牙齿特别食性特殊
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发现约2000万年前猬亚科新属种化石 牙齿特别食性特殊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绘制世界首幅全球树种多样性对森林抵抗力影响空间分布图
“天籁实验阵列”首次探测到快速射电暴事件
《科学报告》发表动物行为研究:鱼会做加减法?5以内,会!
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发现最早猫头鹰化石 600万年前竟然不是“夜猫子”
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发现最早猫头鹰化石 600万年前竟然不是“夜猫子”
国际最新人类学论文:野生黑猩猩使用工具或是通过社会学习
[下篇文章] “中国薯都”乌兰察布变迁记:从“烤土豆”到“金蛋蛋”的华丽转身
[上篇文章] 乡村振兴看这里:成都市郫都区德源稻蒜现代农业园区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