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创业,最难实施的项目是从事工业生产,尤其对于从作坊起步的小微企业来说,感触更深。
早在2003年,成都就实施企业向园区集中调迁,2010年市政府再次发文严禁在园区外新建工业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从集约发展的角度看,制造类小微企业入园乃是大势所趋。但这些萌芽状态的小微企业,能否迈过入园的门槛?工业园区对这些小微企业留下怎样的发展空间?
9月18日—19日,记者就制造类小微企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
建不建的“悖论”——不得不“走进去”
搬迁,搬迁,过去的六年间,罗新华的企业就像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先后在东莞厚街镇、广州白云区和东莞虎门镇落脚。“没办法,租赁的农村厂房,稳定性差。”在经贸发达的珠三角,罗新华作坊式的电子电器小企业,如同沧海一粟。
去年底,他带着创业积累的近400万资金回到成都,试图大干一场。但他发现,在成都办厂已不是其所想象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