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400-633-4033
成都故事会 从古代巴蜀间民歌竹枝词中看“蓉城”由来
2015-08-09 11:47:39  |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 

竹枝词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转变过来的一种诗体。那么,竹枝词和成都近代民俗有什么关系呢?昨日的成都故事会给出了答案。主办方邀请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副教授、作家谢天开来到故事大厅,以“竹枝词与成都近代民俗”为题目,与市民们分享了竹枝词与成都的历史、“蓉城”的由来之间的关系。

昨日下午3点,在成都市文化馆的故事大厅内,十分热闹。谢天开首先用一首竹枝词证实了成都历史鼎盛于唐代。“一扬二益古名都,禁得车尘半点无。四十里城花作郭,芙蓉围绕几千株。”这首摘自清代的竹枝词以“扬一益二”说明了成都历史的鼎盛于唐代。谢天开说,成都在唐宋二朝都是中国西南部一个大都会。

当时全国最富庶繁荣的,一是扬州,一是成都。唐代政治家兼经济地理学家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述道,“扬州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扬一益二”之说自此产生,即中晚唐时期,天下城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而据光绪年间的成都竹枝词记述,“名都真个极繁华,不仅炊烟廿万家。四百余条街整饬,吹弹夜夜乱如麻。”又进一步描述了当时的繁华场景。

而蓉城的起源也大有来头。距今一千多年五代十国的后蜀国君孟昶为爱妃花蕊夫人颁发诏令,“城头尽种芙蓉”。“秋间盛开,蔚若锦绣。帝语‘群臣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成都,在那个动荡不安岁月里,成为天下幽静的花城了。在当时,灿若云阵姹紫嫣红的芙蓉树高列城墙之上,所形成的空间序列与丰富景观层次,形态的生动、色彩的斑斓和蓬勃生机都是极具审美价值的。在城墙上头广植木芙蓉树,并成为城市的文字记忆之后,这样的记忆也塑造了成都,成都因此有了一个美名“蓉城”。

本文共1页 1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安羽
点击阅读更多【成都文化】新闻
《果果画成都》11岁成都女娃迷上画家乡
《华尔街日报》:中国成都正借助文化的力量崛起
成都的哥自创的士图书馆博物馆 展现成都出租交通史
成都的哥自创的士图书馆博物馆 展现成都出租交通史
章一飞:成都 诗歌之城,音乐之都
成都城市文化再发现系列讲座肖平给市民讲述成都移民文化
老成都记忆 因炉火而来的温暖冬天
老成都记忆 耀华餐厅:春熙路的洋盘记忆(下)
文翁化蜀:再造文化都江堰 西汉文翁首创官学奠定蜀地人文的精气神
[下篇文章] 成都​21家公立图书馆不办借书证 不交押金凭身份证借书
[上篇文章] 成都借“一带一路”优势 让国际化创业思维搭乘蓉欧快铁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