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和钟楼有时候是对峙的两座建筑,有时也合而为一,称为钟鼓楼。成都的鼓楼大概属于后一类。古时候,鼓楼一般建在城门上,又称为“谯楼”。它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报时。古时没有钟表,晚上靠专门的打更人打更报时。谯楼上从二更到五更就会敲鼓,称“更鼓”,打更人听到后,就开始打更报时。所以我们在古代诗文戏剧中经常会看到“耳听得谯楼已敲三更”这样的描写。另一个作用是报警。成都的鼓楼是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张献忠在成都建大西国时毁于战火,清末重建。
但是,在成都的老人中,却有这样一个传说。按照旧城的格局来说,成都的鼓楼是在老皇城的偏北方向,为什么会这样呢?
据说三国蜀汉时期,大将魏延带兵驻扎在城北(魏延曾任汉中太守,确实是在成都的北面)。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是早就看出魏延有反骨的,所以对他一直有所提防。把鼓楼建在偏北的方向,是为了报警。如果看到魏延带兵来了,就敲响钟鼓,皇城内就会早作准备了。当然,对魏延不能这么说,而是告诉他,敲钟击鼓是为了早作准备好迎接他。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听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