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步:干打第三类原料。将黑芝麻、杏仁、南瓜子等,在榨汁机里打细。
第五步:将干打和湿打好的两碗糊糊加上牛奶,人工搅拌均匀,蒸热。舀在各自碗里开吃时,再加三个核桃。白白的核桃仁放于黑糊糊上,一则更增营养,二则增加美感。
看官可能也看出来了吧,这份早餐最大的特点在于,杂糅性!我妈常说,每样都是好东西,又补气又补血,但是如果分开来吃,你能每天坚持每样吃遍吗?诚然!说起杂糅性,我又想起我妈的一些经典菜系,其中有个比较有名的“迷宗菜”,似乎就是把肉片、面块及各式蔬菜等食材分步骤放在一起,弄一大锅,味道还很是巴适。这个“迷宗菜”,就是我一个表哥命名的。
我们家很多堂哥堂姐表哥表姐都知道我妈做菜的这个特点,因为他们大多都吃过。不仅一顿两顿,而且是长期。因为我妈这个“杂糅”,不仅体现在烹饪上,尤其在待人处世上。我掰起手指回忆,在我家寄宿过的亲戚,从一个月到一年的,至少有十人左右。亲戚们有的来城里读书,有的是打工,还有专门来养病的。上世纪80年代,我有个堂姐在农村,长大后却得了抑郁症。我妈把她接到县城家里来,一住就是一年多,每天跟她说话,开导教育,堂姐的病竟然渐渐好了。想那年月,我们一家五口人(大哥已出外工作),再加上进进出出的亲戚,就住在两室一厅里,空间多么狭窄,可我妈就用她与生俱来的杂糅性,包纳了无数的亲情人情。
当然,前面说到我爸长期的不领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有个朋友的妈妈做包子的水平之高,简直“超过馆子水平”,而这成绩的背后,是她爸爸不断的鼓励、表扬甚至拔高所致。反观我爸妈,都80多岁了,却常常在做菜评价上互相打压、暗自较劲。我爸极有个性,也很有创意。前两年,他常做的一道菜是鱼汤焖羊肉,原因竟然是他认为,所谓鲜字,不就是鱼加羊吗?
以前呢,我常为老两口在口味上的不和谐而介怀。后来看了很多饮食和谐的夫妇,发现一个规律:凡是一方绝对拜服另一方做菜水平的,二人的厨艺绝对不在一个档次,往往是一个好,另一个,不会。而我爸妈,可谓势均力敌,当然也就难得相互点赞了。想到此我释然了许多。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但从我家的早餐和我朋友家的包子来看,幸福也还可以各不相同。还是罗素说得好吧,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如同我妈这碗大杂烩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