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400-633-4033
​王泽华:成都文庙街十四家人共居老公馆
2016-08-16 21:23:50  |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 

王泽华/文  崔兵/图

成都南门附近,有几条文庙街。原来,过去成都的三个文庙就有两个在此:府文庙和华阳县文庙。文庙前街、西街和后街,便是以府文庙的方位而取名的。上个世纪前半叶,文庙街公馆林立。我们家所在的文庙西街32号,就是个从前的公馆。

附近住过骆状元

从出生到年过半百,掐指算来,已经住过十个房子。这十个家,个个不同,但梦里萦回最多的,当数文庙西街32号。我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年,长大成人。

成都南门附近,有几条文庙街。原来,过去成都的三个文庙就有两个在此:府文庙和华阳县文庙。文庙前街、西街和后街,便是以府文庙的方位而取名的。上个世纪前半叶,文庙街公馆林立。我们家所在的文庙西街32号,就是个从前的公馆,从大门算起一共住了14家,是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简称卫干院的教职工宿舍。32号两旁,却是大杂院、铺面房。一边的院子,全是草房;另一边,是条又破又烂的小巷,弯弯曲曲。小巷尽头泥地里,冒出一些简陋的房子,住的都是拉架架车、拉蜂窝煤、洗衣服之类的城市平民。我们这边常听见他们大声说笑、唱戏、吵架的声音。这条小巷叫“落酱园巷”。后来读了些书,才有了惊人的发现:它本应是“骆状元巷”,里面住过光绪乙未科状元骆成骧,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前世今生,我们居然和骆状元相邻了二十几年。

光大巷

黄伞巷 

宿舍曾经是公馆

旧时公馆,大门后的过道间里,正是看门大爷的住所。走进32号挺气派的黑漆大门,右边就住着“门房”欧师傅一家,还有一口井,夏天我们喜欢提冰凉的井水消暑热。一条笔直的巷道,右侧是两个相通的“日”字形二进院落。第一进里,有一株粗大的紫薇,两个小孩才能合抱。房屋青砖灰瓦,“四合”中的一排地基抬高两级,像是正房。它们与两侧的厢房和“日”字中的一横圈成一个四合,这一横中间是空出来的走廊,连着第二进。公厕、洗衣台、洗澡间都在这里,给人的感觉仿佛第一进住着主人,第二进住着仆人。巷道尽头是荒草丛生的百草园,里面有两间木工房。现在想来最不可思议的是,男女厕所都各只有三个蹲位,为何14家大人小孩从未感觉不便?

我们家就是这“日”字中间一横中的一家。两间房,16平方米和6平方米。姥姥、妹妹和我住大间,有段时间奶奶也和我们同住,两个单人床、一个高低床,塞下了我们老少四个。这间也兼作饭厅、会客厅。小间是从走道加出来的,地面是坑洼不平的泥地,上面也没封顶(几年后才铺成水泥地,加了顶棚),老鼠就在梁上跑来跑去。就是这样一个隔间,居然放下一张大床、一张小床和一张写字台。当然,只要一拉开椅子坐在写字台前,屋里就没有一点多余的空间了。

本文共4页 1234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王泽华
点击阅读更多【市井】新闻
慢成都旅行路线串起30多处老建筑 80后小伙用老宅解锁老成都的回忆
慢成都旅行路线串起30多处老建筑 80后小伙用老宅解锁老成都的回忆
成都太升桥头“最美风景”不再 95岁“鞋垫婆婆”离世
成都太升桥头“最美风景”不再 95岁“鞋垫婆婆”离世
成华区启动记录·2017拍摄活动 为成都留下有温度的记忆
《城市画报》:快成都 24小时快访“鲜肉”
曹树清:簇桥之恋
吴志维:住在公馆 睡在花下
徐娟:妈妈的缝纫机
成都大街小巷 葫芦丝悠扬
[下篇文章] 崇州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改革见成效 建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六大体系”
[上篇文章] 杨冕首次在成都举办个展:入世过生活,出世做艺术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