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王泽华:成都文庙街十四家人共居老公馆
2016-08-16 21:23:50  |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 

邻居如同一家人

住在这样的院子里,大家如同一家人。家家都一样的清贫,家具都是从单位借的,各家家具如何摆放的,房间怎样布置的,全院人都了如指掌。每家都没有隐私,甚至,大家都不习惯锁门。谁要出门了,就向姥姥或鞠婆婆说声:“马婆婆我走了!”或“鞠婆婆我走了!”姥姥或鞠婆婆就应声好!这就是一种承诺。姥姥瘦,怕冷,鞠婆婆怕热,一个晒太阳,一个找荫凉,坐在院子里隔着太阳荫凉择菜做针线,时不时扯着嗓门说几句。

住文庙街,生活非常方便。买米,去卫干院附近的汪家拐粮店。买酱油醋,去文庙西街的酱油铺。买菜,酱油铺斜对面就是菜铺。再远一点,有半边桥农贸市场。买肉,过了文庙前街的四中,就是肉铺。买布,过半边桥就到祠堂街了,街口就有布店、裁缝铺。祠堂街上有四川电影院、新华书店少儿部、百货商店、人民公园。各家娃儿上学,都是近处的汪家拐小学、上池正街小学(“文革”中改名卫东小学)。中学,自然是大名鼎鼎的石室中学,那时叫四中。上四中一点不稀罕,就近入学。譬如我们初七四年级一班,就囊括了从文庙西街1号直到街尾的五零二厂(原来的尊经书院旧址上的部队被服厂)。所以全班同学都是街坊邻居。若说得更远一点,大家几乎都是在包家巷妇幼保健院,俗称产院出生的。包家巷不远,过汪家拐、君平街就是,走路也不过十几二十分钟。

本文共4页 1234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王泽华
点击阅读更多【市井】新闻
慢成都旅行路线串起30多处老建筑 80后小伙用老宅解锁老成都的回忆
慢成都旅行路线串起30多处老建筑 80后小伙用老宅解锁老成都的回忆
成都太升桥头“最美风景”不再 95岁“鞋垫婆婆”离世
成都太升桥头“最美风景”不再 95岁“鞋垫婆婆”离世
成华区启动记录·2017拍摄活动 为成都留下有温度的记忆
《城市画报》:快成都 24小时快访“鲜肉”
曹树清:簇桥之恋
吴志维:住在公馆 睡在花下
徐娟:妈妈的缝纫机
成都大街小巷 葫芦丝悠扬
[下篇文章] 崇州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改革见成效 建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六大体系”
[上篇文章] 杨冕首次在成都举办个展:入世过生活,出世做艺术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