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海龙囤的历史密码
记:你是如何认识海龙囤的?
李:2005年4月,我偶然看到一批海龙囤的照片,心头一惊,立即与同事驱车前往。那是位于海拔数百米高的一个山顶,残剩的石头城墙与倾颓的建筑遗构,像印加人的圣地马楚比楚一般。春风吹拂,火红的杜鹃花开遍了山野,染红了山脊,宛如鲜血淋漓的创口。
记:《明史》上用“飞鸟腾猿不能逾者”来描述这座壮阔的城堡。
李:明万历二十四年,杨应龙重修海龙囤,应是在固有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换言之,现存海龙囤的整体格局可能在南宋末年始建时便已奠定。它与同一时期的其他城池有许多共通之处。最外是环绕的城墙,古代文献中称其为大城。东城垣自顶端逶迤而下,由城之东北向南包抄,在东南角与悬崖相接,利用山险形成类似瓮城的环闭空间。另建有小楼、仓库、水牢等,囤前设有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随山势绵延十余里。海龙囤的构造就像萝卜的“卜”字,斜插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站在36步天梯上,我感到一股凌厉的罡风,从历史深处滚滚吹来……
记:你何时开始进入遗址考古的?
李:受上级安排,2012年我主持海龙囤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经过几个月的持续发掘,我们首提“土司考古”的学术概念,这值得我用一生心血去为之付出,去填补这个历史空白。用古物缀合历史,缝补集体的记忆。我要做的就是一个“文物翻译”,一步一步破译历史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