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
火锅扎堆成效 有待市场检验
“平均每天要排1000多号,很多客人等不及就走了!”在嘈杂的人流中,“小龙坎”火锅相关负责人大声吼着跟记者说。
短短一条街,挤满了火锅店,是跟风还是抓准了商机?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名火锅品牌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春熙店每月房租近10万元,加之该地段高额的转让费,在春熙路开店的成本是其他地段成本的两倍多。尽管成本高、开销大,巨大的人流量,也带来了较高的“翻台率”,“春熙店的翻台率平时至少有六七轮,好的时候更多,李家沱店最多也只有三四轮。”该负责人作了对比:自2016年10月1日开业以来,春熙店每天营业额至少在5万元左右,平均一个月营业额150万元左右。总体算下来,尽管这家店支出是其他店的2倍,但营业额也要高出近3倍,“还是有搞头!”
无独有偶。除了上述品牌,记者也采访了“川西坝子”“袁老四”等品牌火锅店,大致情况相仿。
除了知名的火锅品牌,在火锅周边也分布着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火锅,比如重庆方竹笋火锅等。
“大树底下好乘凉,这里已经成气候了,只要我们保证品质、味道,不愁没客人。”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重庆方竹笋火锅没有像另几家火锅店那样排起长队,还是有不少食客陆续进店。
“春熙路是成都的名片,火锅是四川美食名片,两张名片同时发挥效应,是一件可喜的事!春熙路上的火锅能火起来,是市场的作用,后市如何,也只有交给市场评判。”成都餐饮同业公会秘书长袁小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