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同时代的各类文物中,永陵石刻乐舞所表现的乐舞场面最大,乐器种类最多,且最为写实、最具神韵,完美地呈现出晚唐五代宫廷乐舞的盛大规模及壮阔场景,它是中国本土音乐与外来音乐相互融合的集大成作品,极为罕见的文物奇珍。
成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名城。早在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首批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成都即荣耀入选三处——武侯祠、杜甫草堂与永陵(王建墓)。至2013年,已有总共7批40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首批公布者,自属当时由国家权威机构认定的最具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重宝。
图片由永陵博物馆提供
永陵文物具有三大特点:陵墓建筑,历经千年,完好无损;墓内石刻,精美无比;随葬宝物,极具特色。墓内石刻包括国宝级文物王建圆雕真身像、石床雕刻、长明灯油缸、抬棺十二力士圆雕像以及棺床石刻等。这里着重介绍棺床石刻。
永陵棺床束腰部分的东、西、南三面,以高浮雕的形式,雕刻“二十四伎乐”。其中南面4人,东、西两面各10人。这是一组完整的宫廷乐队,属燕乐(宴享乐)性质,即古代统治者或贵族在宴会上演奏的音乐。唐代的燕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诸如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均属其范畴,可以说包括了与民间音乐有关的一切音乐形式。大体而言,从唐代的乐部分类及乐器编制组合等情况看,永陵乐舞应属“龟兹乐”系统,亦较接近“西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