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民俗中的成都端午 《诗经》时代的中原遗风

2014-05-31 14:11:36 | 成都热线 | www.cdrx.net

清代成都竹枝词中的端午

□吴志维

“龙舟锦水说端阳,艾叶菖蒲烧酒香。杂佩丛簪小儿女,都教耳鼻抹雄黄。”这首清嘉庆年间杨燮的《锦城竹枝词》,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天府腹地民间欢度端午节的画卷。恰如《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北宋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一般。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从此登上大雅之堂。

两百多年过去了,人世间文言早变成了白话,而这首竹枝词无须任何翻译,描述的端午景象丝毫没有褪色,也许这就是竹枝词民间语文的力量。

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还有《江楼竹枝词》写道:“绿波如镜欲浮天,端午人游锦水边。画桨红桡齐拍水,万头争看划龙船。”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观者如云,比赛获胜叫做“夺龙标”。有首《成都月市竹枝词》这样咏叹道:端午会过夺龙标,心字香儿约半烧。一步朝天须一拜,恨郎腰瘦太苗条。锦水东流,见证历史兴替。

客家端午

《诗经》时代的中原遗风

□余茂智

万庆松每天都会在近郊洛带古镇洛水湿地走上一圈。最近一段时间 ,他特别关注的,是湿地苇荡里新长出来的菖蒲和芦苇。作为村支书,这几天,万庆松一直在煞费心思地忙着一件事,就是在端午那天,让所有游客尝到客家人秘方配制的粽子。糯米、红豆、蜜枣、腊肉都不是问题,但到哪儿去采那么多的新鲜苇叶却让他发了愁。

万庆松是地道的客家人,在他的印象中,儿时端午节,他母亲总会带他到外婆家。外婆一早会到房前池塘边采上一大篮苇叶,然后用热水漂洗干净,之后一边和出嫁回娘家的女儿摆龙门阵,一边灵巧地用苇叶将红豆、枣子与用糖水浸过的糯米一并包成角儿,在经一段时间蒸煮的煎熬等待后,新出炉的热气腾腾的粽子,蘸上红糖汁水,那甜蜜、糯香、与苇叶清香交织的味道,至今也让他难以忘怀。

端午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其起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时代。一则最广泛的传说,端午节起于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时为楚国大臣的屈原眼看自己的故土被战火蹂躏,是年端午这天,他写下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去。屈原的去世,让楚国百姓十分哀痛,他们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将满提篮的粽子投掷江中,以祭祀屈原亡灵。

本文共7页 1234567
[相关:端午]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刘晓凤] [编辑:成都热线 ]
延伸阅读
更多新闻
  • 热烈祝贺遂宁银行成都分行开业 地址: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四街158号
  • 热烈祝贺德阳银行更名长城华西银行
  • 热烈祝贺富邦华一银行入驻成都 富邦华一银行成都分行地址:人民南路四段19号威斯顿联邦大厦
成都热线官方微信号cdrxnet
成都新闻热线
成都商报新闻热线:
028-86612222
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
028-86969110  96111
四川4台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热线
028-85587777  85555046
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原33频道):
028-88881890
成都电视台5频道成都全接触新闻热线:
028-84321999
西南网络旗下网站,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3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1015798号-1
西南网络 SWNIC.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