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教授徐新建:香格里拉的多面镜像
香格里拉一词为英语Shangri-La的音译,接近于“世外桃源”之意。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1990-1954)完成了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小说描写了一个叫康威的英国外交官与3个朋友,乘坐一架飞机飞到世界屋脊,飞行中油料耗尽,飞机迫降在中国西南部一个冰天雪地世界。他们得到了一个善良的藏族老人的营救,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美丽、圣洁、梦幻的地方:雪山连绵,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牛羊成群,藏族人在这里世代生息繁衍,安居乐业,过着宁静祥和的生活。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他们终于踏上归程。后来,他们再次来此寻访,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意蕴接近的是,他们再也找不到那片梦中的世外桃源了,只记得当地藏民说过一句话:香格里拉。
一些人明白,过于强调香格里拉是舶来品显然不明智,立即提出这是藏地文化“香巴拉”的一音之转。就是说,香格里拉只是一个符号,香巴拉才是精神内核。
徐新建认为,如今的中国人——尤其是打造“香格里拉”景区的旅游界人士,多把希尔顿的灵感归结为约瑟夫·洛克在云南丽江一带的地理发现,其实是有意无意地忽略和绕过了“聂斯脱利教派”和“喇嘛寺院”的核心情节;而川滇黔地区的官员文士出于多重需要,争相把《消失的地平线》的幻象搬进现实,无疑是在改写本土的过去和未来。他把这一系列古今中外的交错事件称为“希望世界的现实化”,并由此探讨与之关联的诸多动因及结果。徐新建进一步解释道,这涉及一些人对洛克的解释权,一些人掌控这个权力来消解希尔顿小说的影响,忽略了希尔顿是对本土失望之后对于彼岸的苦苦追寻意义,将一个虚幻的场景落地,予以现实化、景观化、利益化,这恰恰又是一个体现了全球化、一体化与地方化相结合的案例。
有报道说,甚至连俯瞰丽江的玉龙雪山也在融化,当地人说这是由于“游客呼出的热气”所致。我隐隐担忧的是,也许要不了多久,这样一个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点位,也将会像大都会一样,成为利润的“装配车间”,渐渐失去它的独特价值……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