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背后的民生情怀面对一个中心城区拥有5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公交的负重可想而知。然而,5年磨砺,成都公交已成为国内行业的标杆:日均载客量达到420万人次,IC卡发卡量突破600万张,年惠民金额高达11.5亿元。
比肩全国,成都公交所创造的这一组组数据凸显“标杆”的价值: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却在悄然之间掉了队,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的大城市病,正在各地蔓延。
事实上,要解开成都公交创造奇迹的秘密,需要首先梳理成都坚持公交发展由政府主导的发展理念。
200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从此进一步确立了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成都随即制定和颁布了 《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财政安排优先、税费扶持优先、土地配置优先、路权使用优先”和“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搭建起全方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框架。
2011年11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召开城市公交专题工作汇报会,认为发展公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体现它的民生性,突出它的公益性。
“公交优先,就是百姓优先;发展公交,就是发展民生。”2012年2月1日,成都市召开有效扩大公交覆盖面工作汇报会,专题研究缓堵保畅工作,并在随后多次研究这项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