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去年,成都市社会组织增加到8117个,开展的各类社会服务公益项目超过了3万项,涉及权益保护、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多方面;平均每万人就拥有社会组织5.8个,城乡社区服务组织就超过1100个,它们活跃在阡陌小巷,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社区治理日益“多元化”,原来的“准行政层级”(街道-居委会)治理正逐步向“社区共治”转变,越来越多的专业化社会组织在成都市生根发芽。
实践
专业服务“惠而不费”
“与原来相比,我们的工作更专业更有效率,以前我们既要参加街道相关事项会议,又要协助进行入户调查,还有很多临时性的工作,事情又多又琐碎,忙都忙不过来。”去年开始,武侯区逐步把500余名原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站人员转入社会组织,社区两委不再承担具体的政务服务,谢斌就是其中一员。他与大部分同事一起转入武侯区阳光惠民社会服务中心,从政府雇员变成了承接政府公共服务发包项目的社会组织工作者。转入社会组织后,谢斌专门负责给老人办理养老保险,对自己分管的业务“知根知底”,过去需要社区街道层层审核答复的事项,现在由他直接对接老人,群众不用再跑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