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400-633-4033
《世界遗产地理》聚焦成都:从古蜀道到新丝路
2015-07-16 20:31:48  |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 

当然,治乱之事,本在于天时地利人和。道路何罪之有?故也有一说,这条金牛古道,是战国后期由蜀国与秦国共同开发,以商贸与文化交流为目的。借此,关中平原和四川平原两处“天府”相连,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关陇与巴蜀成为中国文化和经济的强健后方。

千百年来,金牛道一直是川陕间最重要的干道。到新中国成立前,仍是从陕西入四川的必经之路,1935年,国民政府修建川陕公路(现108国道大部分)、1952年,新中国从成都动工修宝成铁路,都是沿着金牛古道的南北走向修建。可见,古人的智慧仍为今人所用。

金牛道上,留有君王的治乱之泪,也留有文人墨客的别赋感怀。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在前线抗金被调回的陆游,经蜀道,过剑门,写下了一首《剑门道中遇细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这首诗几乎暗合了那个文采风流却国防无力的南宋王朝之命运。元初忽必烈,正是借金牛道,灭巴蜀,出三峡,摧毁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建立了元朝。

与之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唐朝,从长安至成都,近三百年的“天下诗人皆入蜀”,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再次繁荣了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其中就有让“蜀道”千古留名的李白。还有在蜀中生活了近8年的杜甫——他足足写了900多首诗。他们三三两两、一代一代,经由金牛道,进入湿润安稳的成都平原,山河的壮美,国力的强盛,时局的动荡,化入他们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成为蜀道历史与川西文化的底色。

期间,蜀道与南、北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联通,形成更为开放的、甚至着眼于亚欧大陆格局的道路交通网。从长安通往山南、剑南、吐蕃、南诏,无一不经由密如织网的蜀道,商旅与行人,诗人和皇族,都要经停“扬一益二”的成都,使成都成为华夏文明的战略大后方。川音与川菜,川女与川剧,蜀绣与蜀锦,丝绸与茶叶,输入与产出,极尽繁华之能事。

本文共7页 1234567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成都日报
点击阅读更多【成都文化】新闻
《果果画成都》11岁成都女娃迷上画家乡
《华尔街日报》:中国成都正借助文化的力量崛起
成都的哥自创的士图书馆博物馆 展现成都出租交通史
成都的哥自创的士图书馆博物馆 展现成都出租交通史
章一飞:成都 诗歌之城,音乐之都
成都城市文化再发现系列讲座肖平给市民讲述成都移民文化
老成都记忆 因炉火而来的温暖冬天
老成都记忆 耀华餐厅:春熙路的洋盘记忆(下)
文翁化蜀:再造文化都江堰 西汉文翁首创官学奠定蜀地人文的精气神
[下篇文章] 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五届研讨会在金堂县成功举办“真”教育的魅力在于成为最好的自己
[上篇文章] 成都高新实验中学学生谭妮尔被世界名校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录取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