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小学是当地条件最好的学校,共有18个班、1037名学生、59名老师,使用北师大版教材与成都市实验小学的课件教案。学校配有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硬件设施的现代化程度甚至超过了很多内地学校。但上课时,老师还停留在将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的阶段,上课氛围严肃,学生端坐,师生几乎不会互动。学校主抓语、数、英等科目,有一名音乐老师,不会弹钢琴,孩子们从没学过节奏、音高等乐理知识,只是张嘴跟着老师唱,计算机老师招了两年都没招到。
裴丽娟的第一堂音乐课,着黑白的格子衬衫、牛仔裤、运动鞋,过肩的长发随意地束在脑后,“我是裴老师。” 一句简单的自我介绍,一脸笑意,声音轻柔。见孩子们将双手拘谨地叠放在课桌上,她就站到孩子们中间,用孩子们向老师问好的节奏,与自己说话的节奏做对比,打拍子,演示何谓“节奏”。用逐级的楼梯比喻音高,将陌生的乐理知识第一次带到孩子身边。她搜集破铜烂铁,教孩子们打击乐,一节音乐课上得叮叮咚咚。
“裴老师能够很不张扬地把一堂课上得很精彩。”三年级三班班主任杨晓丽说。为了调动学生的气氛,杨晓丽会扯起嗓门,让自己的情绪尽量亢奋,张牙舞爪,但学生仍旧拘谨地坐在座位上。杨晓丽旁听过一节裴丽娟的课,刷新了她长达17年的教育观,随后,她就常把裴丽娟在音乐课上的教学方法搬到语文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