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以前的成都,在舒缓、沉着的节奏中积淀出独特的城市风貌与人文特征;而西风渐进、民智初开,又为古城带来几波新潮、许多洋盘。从本周开始刊出的“百年风华”系列,将为读者展开清末、民国成都城市生活画卷——古典与时尚、繁华与动荡交织的古城风情。
四川巡抚重建成都
明末时,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以明蜀王府为皇宫。顺治三年(1646年),清肃王自陕甘入川,张献忠无奈之中只得放弃成都。撤离成都时,张献忠的大西军纵火毁城,宫室庐舍、亭台楼阁、城垣垛堞,全都陷入熊熊火海,这场大火将成都烧了个一干二净,明蜀王府更是灰飞烟灭。
待尘埃落定,康熙三年(1664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来到成都。此时的成都,城鲜完郭,草木充塞,麋鹿纵横,荒无人烟。“昔之亭台楼阁,今之狐兔蓬蒿也;昔之衣冠文物,今之瓦砾鸟鼠也;昔之麻桑禾黍,今之荒烟蔓草也。”(《艳滪囊》卷四)。巡抚大人走遍“全城”,不过看到数十户居民。张德地眉头紧锁,重建成都的艰巨或许超出他的想象。
张德地到成都之前,四川省治曾暂迁保宁府(今阆中),顺治十六年(1659年)迁回成都。康熙初年,张德地开始重建成都了,首先恢复的就是大城城垣。修建经费是由张德地和布政使、按察使、成都知府、成都知县、华阳知县捐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