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陵恢复开放之际,本报推出的“永陵趣味大揭秘”系列报道引发了读者浓厚的兴趣。永陵二十四乐伎中,乐伎身着的黄裙曾引领时尚,舞伎的云头鞋居然是用锦缎做成的……这些趣味知识让读者想要了解永陵更多,乐伎们手中持有的乐器叫什么名字?当时的宫廷乐队演出盛况究竟是什么样的?昨日,记者再次走入永陵,听成都永陵博物馆副研究员马文彬讲述二十四乐伎这支成都古代的“大型宫廷乐队”的秘密。
不是笛不是箫 此为“觱篥”
“二十四乐伎手中的乐器,其中包含着不少的生僻字。比如,你现在看到的这两个乐伎,她们手中所持的管状乐器便称为‘觱篥’(bìlì)。其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汉代时从西域传入。” 记者顺着马文彬所指,看到东面第五个以及西面第四个乐伎,均手持似笛似箫的管状乐器,都通过手指按压发声,只不过两人手中乐器一长一短。
觱篥到底是何来历?马文彬答道:“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这样写道,‘觱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声悲。’”可见,起初觱篥这种乐器是在羌胡地区流行,声音哀伤凄切。“有意思的是,在《四库全书》再次提到了觱篥,说有人使用这种乐器会惊吓马匹。”这就意味着,小小觱篥不仅是一种乐器,在战时还可能会化身疆场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