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像一块收放自如的海绵,遇水吸水,遇旱“挤”出水,这样的“海绵”理念,听来新奇,但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3月14日,成都中环一段长为700米的“海绵人行道示范段”,已经初露雏形。技术人员模拟暴雨雨量,将水倒在路面,半分钟内路面已无积水,不一般的海绵路面渗水能力让人惊讶。
除了海绵人行道,还会有哪些带着“海绵基因”的建筑和设施,出现在成都市民的生活中?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今年成都将计划投入78亿元,建设海绵城市。
成都中环海绵人行道建设工程初步成型。海绵人行道能快速透水。
现/场/实/验
暴雨雨量 30秒自动除积水
在中环路锦华桥至锦华路一线,一段正在打围施工的人行道,有点不一般。这段长为700米的人行道上,铺设的地砖看起来又厚又大。而与普通人行道不一样的是,地砖与地砖之间的缝隙非常明显,约有一指宽,特意没有进行填缝处理。
“普通人行道的地砖一般为300×600毫米或300×300毫米,但是这个示范段的地砖规格是600×1200毫米规格。”成都市城投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前期部经理丁健财介绍,如此“大块头”的地砖,是有意而为之。为了用事实说话,他准备了一桶水,模仿瞬时雨量60毫米的暴雨,一口气全部倒在了地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