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桥西有一些烧制砖瓦的土窑,50年代还在冒烟,这就是二瓦窑。每当砖瓦烧制完成,工人们从桂溪挑水从窑口浇下去熄火降温,腾起阵阵白汽,蔚然壮观。高攀桥两侧是“板门店”(临街一面为可以灵活拆装的木板),九三公路穿街而过。这种板门店在川西很普遍,很方便开门经商。高攀桥街上有一些商店、茶铺、饭馆,50年代中期以后萧条了。高攀桥这条街实在太窄,一辆卡车单向通过都很吃紧,于是在街后修了一条道,九三公路就不走正街了。50年代末期修筑成昆铁路,在高攀桥南筑起两三层楼高的铁路路基,九三公路只得筑起相应的长长坡道跨越铁路。
九三公路跨过成昆铁路后,左侧是成都十二中,桂溪绕着学校校园由北至东到南转了大半圈。这地方听说早年是建国造纸厂,学校里有个50米长、20多米宽的游泳池就是由原纸厂浸泡造纸原料的大池改造的。距游泳池不远还有一根造型独特的六棱柱形多檐青灰色大烟囱,那是纸厂锅炉房烟囱,几十米高,很远就可以看到。这里在纸厂之后曾是川大新生院,50年代早期四周的农民仍然习惯称它新生院,其实已经是川大附中了。
50年代后期,“科技校”校园里挤进成都纸板厂(后称成都造纸四厂),纸板厂利用了原“建国纸厂”的泡料池和高烟囱等基础设施,学校的大礼堂改成了造纸车间,而学校大操场的一部分成了堆放造纸原料的草料场。再后来,十二中与位于九眼桥附近的纺校对换校址。
申新纱厂 纱妹洋盘
三瓦窑场镇在府河与桂溪交汇处的南边,场口外有个农家院。院子外墙角有个不到一平方米的土地庙,里面一块红砂石板浮雕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端坐无恙,偶尔还能见到香烛供奉。九三公路绕着土地庙转了一个直角拐,路窄弯急,常有运砂石的汽车翻下一两米高的路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