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400-633-4033
王一蘅:成都城隍庙里笑语欢声
2016-10-17 14:36:39  |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 

王一蘅/文 崔兵/图

上世纪70年代,城隍庙街有临街民居、居民院落和菜店、杂货铺等各种店铺,还有一所小学,当时叫东城区第三中心小学,后来又一度改称红星学校。当年的小学生回忆从前的校内校外生活,既充满轻松、欢乐,也有一丝沉重或惆怅。

两重大院两层楼

从猛追湾往西,在新华东路和红星路两条呈直角的大街之间,有一些小街道:城隍庙街、玉皇观街、昭忠祠街、五世同堂街……都是有来历的街道。

人民公园少城苑

鹤鸣茶社

这么多庙、观、祠聚在一起,曾经应该是人气旺盛的热闹区域。再往南走,还有书院街、惜字宫街。书院是教育机构,惜字宫是供奉传说中汉字发明者仓颉的庙宇。如果它们都还在,在旅游业发展这么快的今天,肯定是块不可多得的宝地。可惜,在我的印象中,那些街道早已是空有其名,只有城隍庙,虽然庙的功能没有了,但它的空间布局和建筑还较完整地保留着,因为我们的小学就设在里面。

上世纪70年代,城隍庙街的精华就是我们的小学。街上临街的民居和店铺多是“板门店”,黯淡的板壁、陈旧的屋瓦、歪斜的梁柱,有些房屋有两层,都比较破败,街边零星长了几棵树,有菜店、肉店、杂货铺等店铺,街面也显得不够整洁。

我们小学就要像样得多了。城隍庙街为东西走向,学校在街道北侧正中,大门朝南开,记得是两扇厚木门,其中一扇门上又开了一道小门,放学时间以后就只留小门出入,木门槛高高的。那时学校叫东城区第三中心小学,简称“东三小”,后来一度又改名为“红星学校”。学校有两重递进的大院子,成为两个操场,又称“操坝”,两个院子之间的建筑是老师的教研室,应该是庙的一重大殿。院子由木结构房屋对称地围合着,里面的平房是低年级的教室,外层的两层楼房,是行政办公室和高年级的教室,应该是以前的厢房。

本文共5页 12345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王一蘅 崔兵
点击阅读更多【老成都历史文化】新闻
王一蘅:成都城隍庙里笑语欢声
王一蘅:成都城隍庙里笑语欢声
从九眼桥到三瓦窑的城乡间公路 一条土路曲曲弯弯
从九眼桥到三瓦窑的城乡间公路 一条土路曲曲弯弯
大型情景档案展览《成都故事》从这里走进老成都 看以前的邮局 听从前的儿歌
大型情景档案展览《成都故事》从这里走进老成都 看以前的邮局 听从前的儿歌
[下篇文章] “双11”电商大促号角吹响 京东温情广告霸屏成都 配送服务成杀手锏之一
[上篇文章] 2016年是龙泉驿区的“家风年”看龙泉驿区家风故事②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