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瓦窑场口附近当年还有几座土砖瓦窑,烧制青砖瓦。窑周围是一些手工制作砖坯的场地。每个大约排球场大小的平整地边,有一个和泥、打砖的操作角落,不分春夏秋冬工人都赤脚在稀泥堆里踩呀踩,然后把这些泥拍进砖瓦模子成型。我至今记得小时候学到的《打砖歌》:“今天打砖,明天打砖,从早到晚都打砖。臂骨痛,腰骨酸,打砖为了要吃饭……”三瓦窑是当时华阳县桂溪乡乡政府所在地,九三公路由北向南贯穿场镇,公路就是正街。街两侧有卖日用百货和农资农具的供销社,有卖油盐酱醋的酱园干杂铺,有铁匠铺、信用社,有饭馆、茶铺、粮站,还有豆腐坊和照相馆。三瓦窑逢农历二五八日赶场,街上摩肩接踵十分热闹。娃娃都喜欢赶场挤闹热,在场上可以买到糖饼、洋火炮(又称纸炮,在厚纸片里包有火药,用石头砸或装进玩具枪可以爆响)、洋画(印在薄纸板上如同邮票一样排列的彩色人像画,多是《三国》《水浒》的人物等,小男孩最爱)。我印象很深的是买卖猪牛的,两人贴近对站,伸手到围腰下面捏指头,以讨价还价,脸上不断变换奇怪的表情。
水津街
三瓦窑场上的茶铺从街后的河里挑水倒在大石缸里,过滤后烧开泡茶。不赶场时也有茶客悠闲地坐上半天。放学过路的小学生,渴了就走进去随便端起茶碗喝一口,谓之喝加班茶,茶客对此一般都不介意。
三瓦窑场北口是桂溪公社小学,南头有一个戏台子和戏坝子,这就是赶场时的市场坝。出了南场口一段路,还有个申新纱厂,附近的人都称纱厂女工为纱妹,纱妹很洋盘。纱厂有两部道奇牌高帮敞篷卡车,平时运货,周末运人。每到星期六下午,道奇车就满载那些戴口罩、包头巾的纱妹,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绝尘而去,消失在飞扬的灰尘中。星期天下午,卡车又从九眼桥把纱妹们接回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