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这座历史名城中,说起外来客,最有代表性的,堪称唐代大诗人杜甫。当然,李白似乎更具声名,也更为潇洒。但他对于这片土地而言,更像是一个过客。而曾经全身心沉浸在这里、并将这里当作精神停靠之处的大诗人,首推这位有些潦倒的“诗圣”。
当年杜甫举家到达四川成都时,一路颠沛流离,风餐露宿,正是隆冬十二月的寒冷天气,在他身后,是肃宗时期纷繁的战乱,而出现在他眼前的成都,却是一派绿意盎然、繁华喧闹的景象:“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我们能够想象杜甫骤然面对“天府之国”的广袤平原,那种眼前豁然开朗的震撼、此地居然未经战乱歌舞升平的迷惑,以及身心陡然放松后的巨大安全感。
当然,在诗圣安顿下来后,他会遗憾地发现,自己结庐在浣花溪边的草屋依旧会被秋风所破,但是有时任蜀州(现在的崇州)刺史的好友高适互为酬答,留下了“草堂人日”的一段佳话;又可时时凭窗远望,在当时极高的空气能见度下,看见95公里外的西岭雪山“窗含西岭千秋雪”;还时不时地在“锦城丝管日纷纷”中安然入睡,早上起床后再欣赏一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日子想必还是过得相当惬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