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400-633-4033
成都红星路一段历史 文人荟萃 报馆麇集
2015-11-21 21:17:59  |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 

红星路一段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活动的足迹,明代大儒方孝孺曾经流寓方正街,与蜀王朱椿谈经论道一见如故;马镇街有张列五、李宗吾兴办的义学,叶圣陶、文幼章、车耀先都在这所学校当过教员;四川大学法学院的前身——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在红星路一段与三槐树街交接处,学校为四川政法界培养了大批法律专门人才。著名学者和书法家颜楷是学校的首任校长。五世同堂街则报馆云集,陈白尘、丁聪、唐振常、吴祖光等一大批文艺界的进步人士都曾荟萃于这条小街上,从事革命进步活动。

五世同堂街

陈白尘、丁聪办晚报

蒋兮湄

1983年5月,随中国文联访问团来成都的著名作家陈白尘,在一次会上说:“四川是我的第二故乡。抗战期间,我一直住在四川,四川人民养育了我,使我终生难忘。”他急不可待地催老友车辐带他去五世同堂街……

在东较场靠西位置,清代乾隆时期曾有一张姓人家,五世同堂而不分家。朝廷赠予张家一匾,上书“五世同堂”,由此成为地名。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介绍,后来,位于文庙西街的四川法政大学搬到了张家宅院的位置,著名学者、书法家颜楷曾任校长。不少蜀中政法界的翘楚,都是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小小的一条街道,民国时期却是学校、新闻单位麇集之地。

1934年3月15日创刊的《华西日报》,为刘湘抗战前四川省政府机关报。社址设在新街后巷子9号,营业部设在华兴正街,印刷部设在五世同堂街。1939年10月10日创刊的成都《中央日报》(中兴日报),社址在五世同堂街61号。

当初的张家大院后来成了省立成都中学。1937年,为了躲避轰炸,四川省立成都中学搬到城外的东岳庙,也就是现在东光小区的位置,原校址成了《华西晚报》办公地。

本文共8页 12345678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成都日报
点击阅读更多【成都历史】新闻
听清末民初成都“五老七贤”故事 感念传承先贤精神
百年前的老成都人怎样照明和取暖?油灯照明 柴炭暖身
老成都历史:红星路三段 禅茶远播 商号云集
成都故事会从《史记》看成都 品味巴蜀风土人情
成都红星路二段文士荟萃 文化高地 风流蕴藉
成都红星路一段历史 文人荟萃 报馆麇集
历史名城成都的惬意与风雅
张驰:城市的魅力、街巷的魅力 我们的街巷和我们的历史
[下篇文章] 双流创新驱动培育新增长点 2015年共实施重大工业项目89个
[上篇文章] 美术史批评家曹星原:悟境与中国油画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