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路一段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活动的足迹,明代大儒方孝孺曾经流寓方正街,与蜀王朱椿谈经论道一见如故;马镇街有张列五、李宗吾兴办的义学,叶圣陶、文幼章、车耀先都在这所学校当过教员;四川大学法学院的前身——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在红星路一段与三槐树街交接处,学校为四川政法界培养了大批法律专门人才。著名学者和书法家颜楷是学校的首任校长。五世同堂街则报馆云集,陈白尘、丁聪、唐振常、吴祖光等一大批文艺界的进步人士都曾荟萃于这条小街上,从事革命进步活动。
五世同堂街
陈白尘、丁聪办晚报
蒋兮湄
1983年5月,随中国文联访问团来成都的著名作家陈白尘,在一次会上说:“四川是我的第二故乡。抗战期间,我一直住在四川,四川人民养育了我,使我终生难忘。”他急不可待地催老友车辐带他去五世同堂街……
在东较场靠西位置,清代乾隆时期曾有一张姓人家,五世同堂而不分家。朝廷赠予张家一匾,上书“五世同堂”,由此成为地名。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介绍,后来,位于文庙西街的四川法政大学搬到了张家宅院的位置,著名学者、书法家颜楷曾任校长。不少蜀中政法界的翘楚,都是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小小的一条街道,民国时期却是学校、新闻单位麇集之地。
1934年3月15日创刊的《华西日报》,为刘湘抗战前四川省政府机关报。社址设在新街后巷子9号,营业部设在华兴正街,印刷部设在五世同堂街。1939年10月10日创刊的成都《中央日报》(中兴日报),社址在五世同堂街61号。
当初的张家大院后来成了省立成都中学。1937年,为了躲避轰炸,四川省立成都中学搬到城外的东岳庙,也就是现在东光小区的位置,原校址成了《华西晚报》办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