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厂的标准出作品
记:于是你去了北京?
杨:我2004年去了北京,有朋友约我,说现在艺术市场好火哦。我们是最早一批去黑桥的艺术家。
记:在北京有什么斩获呢?
杨:肯定有。一是你在现场,二是认识了很多人。我和时尚圈的关系就是那时候建立起来的,每天都有饭局,各种人约,没人约,自己就要约。
记:也有诱惑?
杨:我们开玩笑说,年轻人的成长,不曾经历过诱惑,你娃就完蛋了。诱惑可以让你看到你的欲望,你的野心。我那段时间其实就是看世界去了,没时间思考,也没什么创作,那段时间很糟糕。
记:在诱惑中怎样坚持自己呢?
杨:我是有态度的。你要是没有态度,人家就要试探你,你有态度,他也不敢试探你。
记:这样会不会显得无趣呢?
杨:你不觉得我很有趣吗?哈哈。
记:这段经历带给你什么?
杨:如果没有经历过,你就不会晓得自己的顶点在哪里。知道顶点在哪里,你就会很从容。
记:你到现在也是交游广阔,怎么平衡社交和独处?
杨:两者没什么冲突,我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觉得能耍在一起就耍在一起。能聊到很高兴,可以,能旅游到一起,可以,在哪个问题上比较聊得来,也可以。我觉得非年轻时期交的朋友,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因为感情,更多是因为互相需要。
记:你的大量作品都以“标准”为题,你在创作中是不是也遵循某个标准?
杨:我做作品,肯定要先晓得世界是啥样,你的作品达到怎样的度才恰当。那么给自己定一个标准就很重要。很多艺术家没这个标准,他们觉得老子签了名就是作品。我更像个工厂,我有一个质量认证系统,合格的才能出厂。这条线在我心里,但我说不出一二三。